郭子仪:安史之乱中的大将军

唐朝著名将军郭子仪,在安史之乱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气。他以身作则,率领士兵坚守阵地,打退敌军进攻,保家卫国。在战乱中,郭子仪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,为唐朝的安危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他的英勇事迹至今被后人传颂,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。

书接上回。

接着聊。

应该如何理解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句话呢?


这句话说的就是权力能够使人们的生命力更旺盛!就算是官职不大,在位时整天精神抖擞。退休后没多久就是萎靡不振了。大部分有官职的人,几乎都不想退休,哪怕是自己最后坐在轮椅上了,也想要鞠躬尽瘁。

虽然人生安稳、平淡就挺好的了,但奈何权力就像游戏里面的宝藏,谁都想要拥有。

人一旦拥有了争夺权力的机会,那个时候谁都别想成为他成功路上的阻碍。就连自己的父母,子女也不行。李世民最后为了权力不也杀了他的手足,逼迫自己父亲让位。

李治继位后收了武则天,看似李治有违伦理,把自己的老父亲绿了。但实际上李世民和李治都是半斤八两,李世民上位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,将他的嫂子、弟媳也占为了己有。

王昭君去外族和亲,其结果也是差不多,外族的掌门人死后,她就成了下一任掌门人和下下任掌门人的妻子。这个与当时匈奴的社会传统有关。匈奴新单于上任不仅可以继承前任的妻子,在他们民间还有着父死子娶母的风俗。

关于李唐是不是胡人?这个在史学界的争议一直都很大。我个人观点是李唐多少是有点胡人基因的。五胡乱华后,汉人贵族基本上都选择了衣冠南渡,李唐家族能在胡人掌权的北朝待这么久,只会有两个原因:要不就是他就是胡人,要不就是通过与胡人通婚来保住自己的政治生涯的。当时北朝的当权者是鼓励胡汉通婚的,主要是胡人女性嫁给汉族贵门。

李唐不是自认是李广的后代吗?

那是他给自己找的依附!李广是陇西李氏,在历史上是名门望族,就像李信、李广,李耳等都是陇西李氏。最开始李唐认为陇西李氏算是德高望重的一族,所以选择了这个家族。但是在追溯族谱这个事上,李唐一会觉得自己是陇西李氏的后人,一会又觉得自己是赵郡李氏的后人,史学家研究对年终是没有定论。应该是,李唐的先人们应该属于不出彩的那一类,不然不至于连族谱都续不上。

李唐的乱伦关系,在当时的社会看来也觉得不合适,只不过人家是皇族,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敢讨论这件事。这种乱伦关系不只是中国才有,整个人类历史基本上都经历过群婚杂交。

李唐是不是栽赃杨广淫乱自己的亲妹妹和亲妈这个已经无从考证了。撰写当朝史,必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相符合的,不能写的东西你就只能不写,撰写前朝史,后朝人对前朝的统治都是在否定,然后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,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,真相永远不会是历史上真实的真相。

古代皇上都是后宫佳丽三千,有些还不止这么多呢!按照这么说的话,皇宫里面的性生活还不知道得多混乱呢?

我个人觉得多是老百姓的想象,毕竟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,性是稀缺资源。事实上大部分的皇上都是以江山为重,毕竟这个和权力相比也算不得什么。

下面我们来讲讲其他国家的乱伦史有哪些?

在古埃及有一任法老,第一任妻子是自己的亲娘,第二任妻子是他的姐姐,第三任其实是他跟他亲娘生的女儿。这些行为注定法老的基因是不稳定。

这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事,当时的中国应该还在周朝时期。

在欧洲电影中还有兄妹俩谈恋爱,这也是遗传学家们喜欢研究欧洲贵族基因的原因之一,欧洲贵族之间多是近亲结婚,好多家族都因此绝后了。

当然只是欧洲贵族绝后的原因之一。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当时都是一夫一妻制。欧洲贵族的男人娶老婆基本上都是政治类联姻,自己不喜欢老婆就出去找情人,结果私生子数不胜数,老婆却独守空房,自然不会有名正言顺的后人存在。当时的他们没有中国的这种妃妾文化,私生子是上不了台面,不能继承王位的。


欧洲的私生子里,有戴安娜王妃。她的父系远祖是查理二世的私生子。

人类文明有两个标志性进步,一个是禁止乱伦,另一个是法律的产生。

法律对我们现代人的约束是常态,可是在古代那就是: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

《长恨歌》里面的主要人物是李隆基和杨玉环,他们原本是公公和儿媳的关系。

李隆基先是让杨贵妃出家,然后再给他儿子重新娶个老婆,最后让杨玉环还俗归他。李隆基当时六十一岁了。

杨贵妃为没有武则天的政治天赋。自己是掌不了权的,但是她堂哥杨国忠,在当时升官升到了宰相。这就好比在县里面做下干部的人,被堂妹介绍到了美国当国务卿一样离谱。

李隆基能够让杨国忠进朝为相,应该是为了牵制李林甫。只不过再小的人物,只要权力变大了,想要再控制住就难了。李隆基比较宠爱的有杨贵妃、杨国忠、安禄山这三个人。安禄山是胡人,出身低微,是这三个人里面最卑微的一个。

李隆基觉得安禄山是个穷孩子,有没有足够的家族背景,是不可能对他构成任何威胁的,所以就没有防备过安禄山。安禄山还认了比他小十六岁的杨贵妃做干妈。

在野史里面安禄山是自由出入华清池,说他和杨贵妃有不正当关系。

安禄山当过节度使,也就是驻守边疆的军事主管。随着安禄山越来越受宠,他的权力也逐渐增长了起来,没多久,他就成了平卢、范阳还有河东三镇的节度使。地盘也越来越大了。

李隆基应该是没有想到安禄山会造反。但是安禄山可以自由出入皇宫,对大唐了解得多了,自然就知道能不能反了。谁不喜欢自己做皇上,而要做皇上身边的狗呢?

安史之乱中的“史”,指的是史思明。

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,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八年时间里,唐朝失去了当时大概三分之二的人口,这个数量相当于当时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。

安史之乱被平定。是地方军阀对中央的政变。还有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基础不牢,内部矛盾也多,他们两个还是在内乱中被儿子杀的。

安禄山发生叛变,与他有血脉关系的唐朝官员基本都会被连诛,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哥,本来在朔方当节度使,但是他安史之乱后他被调到了长安当兵部尚书,相当于朝廷剥夺了他的军权。但是安思顺是没有想过反的,即使这样最后被安了个通敌罪给杀了。


大唐找外族回纥借过兵,差点就成了董卓进京,这也算是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造成的一生的污点。

安史之乱论当时的军功的话,我认为李光弼是主要力量,李光弼参加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,而郭子仪只是参加了一般。不过在后续问题的处理上,郭子仪比李光弼更聪明,从而导致他们在安史之乱中不同的历史评价。

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、当时他都58岁了算是大器晚成、最后还得到了寿终正寝。

郭子仪能寿终正寝离不开他的谨慎,低调。郭子仪奉行越是小人,越不能得罪,反而要积极尊敬。

郭子仪能当上官,得益于武则天。武则天在科举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武举,郭子仪就是武举人出身。


安史之乱后,并没有唐朝快速灭亡。安史之乱还只是发生在了唐朝中期。只是从此以后唐朝一直在走下坡路,皇帝也经常更换,也没有了之前的天下太平。

唐朝时期总得加起来也就21个皇帝,但是安史之乱后有十四个,这十四个皇帝与前几任相比较都是资质平平。基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笔墨。
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